您当前的位置: > 湖南红色教育基地 |
第三十六个湖南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王震故居介绍 |
发布时间:2025-08-22 浏览量: 来源:晨曦红色教育 分享到: |
今天,晨曦红色教育给大家介绍第三十六个湖南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是:王震故居!王震将军做为开国元勋,其故居见证了王震从农家少年到革命将军的成长历程,也承载着他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终身的赤子情怀。 在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马战村,一座古朴的江南民居静静矗立,这便是开国元勋王震的故居。这座始建于清末的建筑,青砖黛瓦间透着岁月的沧桑,见证了王震从农家少年到革命将军的成长历程,也承载着他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终身的赤子情怀。 王震故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 500 平方米,为典型的浏阳农村民居风格。建筑由前后两进组成,前院是平整的晒谷场,后院种着翠竹与果树,尽显田园气息。推开斑驳的木门,第一进为堂屋,正中悬挂着 “耕读传家” 的匾额,两侧摆放着太师椅与八仙桌,墙上挂着王震家族的老照片,还原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场景。1908 年 4 月 11 日,王震就出生在堂屋左侧的房间里,在这里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代。 ![]() 穿过堂屋来到后院,可见王震父母的卧室与厨房。卧室里的旧木床、粗布被褥,厨房中的陶罐、石磨,无不展现着田家的清贫。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让王震从小便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也培养了他勤劳坚韧的品格。院角的老井至今仍能汲水,井水清澈甘甜,仿佛还在诉说着少年王震在此挑水劳作的往事。 故居西侧的陈列室里,丰富的展品串联起王震波澜壮阔的一生。1922 年,14 岁的王震到长沙当铁路工人,在那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时期,他参与创建湘赣革命根据地,率部参加多次反 “围剿” 战斗,在枪林弹雨中锤炼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长征途中,他担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带领部队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为红军胜利会师立下汗马功劳。 抗日战争时期,王震任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留下了 “南泥湾开垦” 的千古佳话。1941 年,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他奉命率部进驻南泥湾屯田垦荒。在 “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 的口号下,王震带头开荒种地,战士们硬是把荒山野岭变成了 “陕北的好江南”。陈列室里的锄头、纺车,正是这段艰苦岁月的见证,也彰显了他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革命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王震率部南征北战,从东北打到新疆,为解放大西北立下赫赫战功。1949 年,他奉命进军新疆,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策略,促成新疆和平解放,随后担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在新疆期间,他组织部队屯垦戍边,创建军垦农场,为边疆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陈列室里的军垦计划书、铁锹,记录着他 “一手拿枪、一手拿镐” 的开拓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投身国家建设事业,历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等职。他始终关心农业与边疆发展,80 多岁高龄时仍多次深入新疆、黑龙江等地考察。陈列室里的飞机票、考察笔记,见证了他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的奉献精神。1993 年 3 月 12 日,王震在北京逝世,遵照其遗愿,骨灰撒在了新疆天山脚下,实现了他 “生为新疆献力,死为新疆守土” 的誓言。 如今,王震故居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接待游客十余万人次。院内的松柏郁郁葱葱,仿佛在守护着将军的精神遗产;故居前的广场上,王震的铜像巍然屹立,他身着军装,目光坚毅地望向远方,再现了当年 “王胡子” 的豪迈风采。来自各地的参观者在这里追寻将军足迹,感悟他 “忠诚、担当、务实、开拓” 的精神,这份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激励着后人在强国路上奋勇前行。 从浏阳农村的普通民居到新疆的军垦农场,从南泥湾的荒坡到人民大会堂的会场,王震的一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座故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灯塔,永远指引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
—————— 相 关 文 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