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服务热线:400-894-2414 联系手机:15084847866 邮 箱:14997102@qq.com |
![]() (请扫码关注企业公众号) |
您当前的位置: > 红色文化 |
湖南红色教育基地必打卡!8条线路解锁湖湘热土上的革命印记 |
发布时间:2025-03-15 浏览量: 来源:晨曦红色教育 分享到: |
在湖南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每一座伟人故里、每一处红色旧址都是鲜活的历史课本。从韶山冲的晨曦到湘江畔的烽火记忆,我们精选8条经典线路,串联毛泽东纪念馆、刘少奇故居、秋收起义纪念馆等红色地标,带您踏访革命先辈足迹,聆听峥嵘岁月故事,沉浸式感悟“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湖湘精神。用脚步丈量信仰之路,用初心对话历史山河——湖南红色教育基地,不止于旅行,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基因传承之旅。 红色教学线路一:温暖传承与纪律之旅 长沙-汝城沙洲“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地-桂东第一军规广场-长沙 郴州汝城 “半条被子” 发生地:位于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1934 年,红军长征路过此地,3 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这里留存了众多当年红军长征的遗迹,如红军楼、红军街等,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半条被子” 故事体现了红军与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是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生动见证,红色文化感染力强。游客能深入体验到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以及军民鱼水情,通过实地参观、聆听故事,让红色精神更深刻地印在心中。 ![]() 桂东第一军规广场:位于桂东县沙田镇。1928 年,毛泽东同志在沙田颁布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广场庄严肃穆,设有大型的军规主题雕塑,周边配套有革命历史陈列馆,展示了丰富的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系统地呈现了军规颁布的历史背景、经过及重要意义。这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能让游客深刻领悟到革命先辈们的纪律意识和革命精神,对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 ![]() 红色教学线路二:醴陵炎陵红色溯源之旅:探寻革命先辈足迹 长沙-醴陵左家大屋-耿飚故居-李立三故居-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炎帝陵-长沙 醴陵左家大屋(左权故居):位于醴陵左权镇将军村 ,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左权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左家大屋黄墙黑瓦,周边群山环绕,门前场坪宽敞,环境清幽。这里完整地保留了左权将军曾使用过的老式木床等家具,以及复原陈列的生活场景。在左权生平业绩陈列室,通过丰富的图片、实物和文献资料,展现了左权将军从追求真理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最终成为热血铸太行的民族英雄的光辉一生,尤其是他参与指挥百团大战等经典战役,彰显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能让游客深刻感受到左权将军的爱国情怀和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精神 。 ![]() 耿飚故居(耿传公祠):地处醴陵市枫林镇隆兴坳村,是一座典型的湘东地区晚清古建筑。这里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耿飚童年时学习、生活和劳动的场所 。祠内设立了《将军外交家的风采 -- 耿飚生平业绩陈列》《耿传公祠文化陈列》和《留住乡村的记忆 -- 醴陵农耕实物展》三大展区。既展示了耿飚将军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外交成就,又弘扬了醴陵独特的祠堂文化与农耕文化,将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使游客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当地的传统文化魅力 。 ![]() 李立三故居:坐落于醴陵市城区阳三石街道立三村,为土木结构的单层庭院式民居,始建于晚清,1891 年被李立三的祖父购置。故居占地面积 2355 平方米,建筑面积 922 平方米,黄色围墙搭配八字柴门,门额题 “芋园”,正门门额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 “李立三同志故居” 。这里保存着李立三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场景,如他亲手栽种的百年古柏等。故居陈列馆通过 200 余张图片展板、230 多件文物资料以及 3 处浮雕场景,以 “渌水孕育忧国青年、工人运动杰出领袖、耿耿忠心为国为民、铮铮铁骨风范永存” 四个部分,生动展现了李立三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上海 “五卅” 反帝爱国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体现了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 。 ![]() 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红军标语专题博物馆,位于炎陵县。博物馆仿江南清代祠堂式建筑,主体分两层,展厅面积 650 平方米。馆内集中展示了 1927 年 10 月至 1938 年 2 月期间,工农红军在炎陵城乡书写的 339 条真实标语,这些标语署名单位多、时间跨度长、书写形式多样(包括口号标语、对联、打油诗、漫画等)、宣传对象广,内容既宣示了革命目标,又结合了工农群众切身利益,部分还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拟定,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通过现代声光及多媒体技术,馆内模拟当年书写标语的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回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深刻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宣传智慧和坚定信念 。 ![]() 炎帝陵:坐落于炎陵县鹿原陂,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炎帝陵殿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红墙黄瓦,飞檐斗拱 。这里保存了众多与炎帝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如千年古杉、御碑园等。作为中华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它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游客在此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还能体会到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 ![]() 红色教学线路三:追寻红色足迹 从烽火岁月到改革征程 长沙-王震故居-文家市秋收起义-胡耀邦文化园-长沙 王震故居:位于浏阳市北盛镇马战村,始建于清朝末年 ,是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故居坐南朝北,九曲溪绕村而过,杨梅岭等山峦起伏相伴,风景秀丽。这里是原国家副主席王震的出生地和童年居住地。1908 年王震诞生于此,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南征北战,1955 年授上将衔,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故居在 20 世纪 40 年代毁于洪水,2007 年完成复原重建,现占地面积 5000 平方米,有大小房屋 19 间 。屋内陈列着王震将军使用过的生活物品,如老式桌椅、床铺等,真实还原了他当年的生活场景 。故居内还设有王震生平事迹陈列馆,通过丰富的图片、珍贵的文物以及详实的文献资料,展示了王震将军从热血青年投身革命,到领导三五九旅开展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再到屯垦戍边建设新疆等波澜壮阔的一生,彰显了他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 。此外,故居中一封王震于 1967 年 10 月 28 日写给家乡亲人的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家乡农业生产的深切关心,体现了他心系民生的情怀 。作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震故居是人们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 ![]() 文家市秋收起义:1927 年 9 月,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了秋收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继南昌起义之后领导的又一次重要武装起义,也是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 。文家市在这次起义中有着关键地位,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在此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做出了 “文家市转兵” 的重要决策,决定起义军向南转移,保存革命力量,由此揭开了中国革命斗争由城市转向农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如今的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庄严肃穆。馆内广场旁矗立着巨大的红旗雕塑,旗面上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字样醒目,象征着人民军队的诞生 。陈列馆通过电子沙盘、历史文物、图片资料等,生动地重现了秋收起义的战斗经过和历史背景 。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到起义的艰难历程,感受革命先辈们在白色恐怖下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它不仅是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 。 ![]() 胡耀邦文化园:位于浏阳市中和镇苍坊村,占地总面积约 3 平方公里,是一个集缅怀纪念、度假旅游、生态休闲、史料研究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园区包含胡耀邦故居、胡耀邦同志纪念馆、胡耀邦文物馆、胡耀邦艺术馆、耀邦广场、廉政箴言书法碑林等主体场馆 。胡耀邦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呈 “凹” 字形布局,坐北朝南,为土木结构、小青瓦顶的清末湘赣边界民居风格建筑,占地约 450 平方米,有房屋 19 间,东西对称,中轴线以西为胡耀邦家,以东为胡氏宗亲住房 。1963 年 1 月胡耀邦回浏阳从事农村调查时曾在此住宿一晚 。胡耀邦同志纪念馆于 2005 年建成开放,2015 年陈列改版升级,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 。馆内展陈《心在人民 — 胡耀邦生平事迹陈列》,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展示,全面再现了胡耀邦光辉而伟大的一生,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胡耀邦文物馆按 1:1 比例复原北京故居,陈列展示与他工作、生活相关的文献、文物资料 。胡耀邦艺术馆则展示着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创作并捐赠的怀念胡耀邦的书法艺术作品等 。耀邦广场占地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广场北侧西岭山前矗立着胡耀邦塑像,高 6 米、宽 7.3 米、厚 1.5 米,分别寓意他 60 年革命生涯、享年 73 岁、1915 年出生和 15 岁参加革命工作 。整个文化园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巧妙融合,让游客在缅怀伟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 ![]() 红色教学线路四:重温湘北红色岁月 长沙-平江起义纪念馆-任弼时故居-陈树湘故居-杨开慧故居-长沙 平江起义纪念馆 ![]() 基本介绍:位于平江县城关镇东兴大道,由平江起义旧址、彭德怀铜像广场、平江起义史料陈列馆组成。起义旧址原为天岳书院,1928 年 7 月 22 日,彭德怀在此扣动扳机打响平江起义第一枪。 特点 o历史意义重大:平江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为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o馆藏丰富:史料馆内有 “平江起义史料陈列”“彭德怀同志光辉业绩”“英雄的平江起义团” 等陈列,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彭德怀元帅及其领导的平江起义对创建人民军队、开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保卫中央苏区、建立人民共和国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o教育功能突出: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场景复原,生动地展示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让参观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革命的艰辛和胜利的来之不易,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基本介绍:位于湖南省汨罗市南唐家桥新屋里,建于清末,面向西偏北,为三间三进两偏屋的南方农村建筑,共有房屋 31 间,占地面积 1204 平方米。任弼时 1904 年 4 月 30 日诞生于此,至 1915 年赴长沙读书,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特点 o建筑风格典型:故居为典型的清代江南院落民居,座东朝西,背依山丘,门临池塘,为上下三进两偏屋一罩厅的砖木对称结构宅院,院前有乾字门,四周以土筑围墙护院,院内松柏参天,竹木林立,能让参观者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地域文化特色。 o文物保存丰富:故居内保存和陈列有任弼时生前使用过的珍贵文物 146 件,如他童年和少年时代使用过的床、茶桌、课桌等,这些文物生动地展现了任弼时的成长历程和生活场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o教育意义深刻:任弼时被称为 “党的骆驼”,他的 “骆驼精神” 激励着无数人。故居通过陈列和展示,让人们深入了解任弼时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不辞重负的一生,对于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陈树湘故居 ![]() 基本介绍:陈树湘故居位于长沙市长沙县福临镇枫树湾。陈树湘在红军长征中担任红 34 师师长,在湘江战役中,他率领部队为红军主力断后,最后因腹部受伤被俘,他毅然断肠明志,壮烈牺牲,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点 o纪念意义重大:陈树湘是 “断肠明志” 的英雄,他的英勇事迹体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的革命意志。故居及周边的纪念设施是为了纪念他的伟大精神,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位英雄烈士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牺牲。 o红色氛围浓厚:故居周边设有陈树湘烈士纪念广场等,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实物等资料,全方位展示了陈树湘的生平事迹和革命历程,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让参观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o教育价值突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陈树湘故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缅怀先烈、学习革命历史的场所,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特别是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杨开慧故居 ![]() 基本介绍:位于湖南省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始建于乾隆六十年,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01 年 11 月 6 日,杨开慧生在故居后住在东头北间。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带着三个儿子及保姆回到这儿居住。故居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故居、陵园、杨公庙。 特点 o革命事迹感人:杨开慧是毛泽东的妻子,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她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她的事迹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精神,令人动容。 o文化底蕴深厚:故居建筑具有典型的湖南传统民居风格,土砖木结构,普通农舍建筑风格,保存完好,内部陈设古朴典雅,体现了当时的生活风貌和文化特色。同时,故居还保存了杨开慧的许多手稿信札,这些珍贵的文物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o教育功能多样:杨开慧故居是湖南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过展示杨开慧的生平事迹、革命活动以及她与毛泽东的爱情故事等,向人们传递了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理想信念等多种价值观,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红色教学线路五:湘中红色寻根之旅 长沙-韶山-彭德怀故居-陈庚故居-长沙 ![]() 韶山 基本介绍:韶山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是毛泽东的故乡,属湘潭市代管。这里有毛泽东故居、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众多与毛泽东相关的纪念场所。毛泽东故居位于湘潭市韶山市 037 县道韶山冲,是典型的江南农舍,土木结构,青瓦泥墙 ,房屋呈凹字形。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张旭路 3 号,馆内珍藏了大量毛泽东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如服装鞋帽、办公桌、老花镜等。 特点: o历史意义非凡:韶山作为毛泽东的故乡,是革命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伟人的成长与早期革命活动,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标。 o教育资源丰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场馆内丰富的文物和详实的史料,生动展现了毛泽东的一生以及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卓越贡献,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天然课堂,能让参观者深刻领会革命精神的内涵。 o自然人文融合:韶山不仅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还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如韶峰等。韶山的自然景观与红色人文景观相互映衬,为参观者提供了独特的游览体验,让人们在缅怀革命先辈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 彭德怀故居 ![]() 基本介绍:位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彭家围子,始建于 1925 年,由彭德怀胞弟金华、荣华所建,又名 “三华堂” 。故居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粉墙砖瓦,是典型的江南民宅,总占地面积 2490 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 350 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 17 间 。 特点: o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典型的江南传统民居风格,粉墙青瓦,布局规整,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从建筑角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环境,使参观者能直观感受到历史的氛围。 o承载重要历史事件:1958 年、1961 年彭德怀两度回乡考察,1961 年在此居住 34 天,接待来访干部群众 2000 余人,并拟写农村调查材料交党中央参考。故居西厨房是埋藏彭总 1962 年给党中央 “八万言书” 手稿的地方,也是彭德怀大弟金华创建中共彭家围子地下党支部的主要活动场所,这些历史事件赋予了故居深厚的历史价值。 o陈列展示丰富:故居内陈列着彭德怀同志的生平主要活动年表、相关图片、照片和文物等,展示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光辉壮烈的一生,让人们深入了解彭德怀的革命历程和崇高精神。 陈赓故居 基本介绍:位于湖南省湘乡市龙洞镇泉湖村杨吉湾,是一个土砖青瓦的建筑群体,上下两栋,左右两横呈 “凹” 形,共有 40 余间房屋,属中型民居款式,坐东朝西,依山靠水 。由故居、陈赓大将生平业绩陈列室和陈赓大将夫妇墓园三个部分组成。 特点: o建筑格局典型:故居的建筑格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中堂屋的 “鸳鸯厅” 格局,以及横屋、天井、山字垛等建筑元素,是研究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实例,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 o家风传承彰显:陈赓出身武将世家,其祖父留下 “德循羊祜,源绍吉安” 的家训。陈赓延续好家风,他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如鼓励子女勤奋好学、服务人民,不搞特权等,通过故居的展示得以呈现,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让人们感受到优良家风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o全面展现生平业绩:陈赓大将生平业绩陈列室以文、照、图、物相结合的形式,全方位展现了陈赓从参加革命到为新中国建设鞠躬尽瘁的丰功伟绩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让参观者能深入了解这位开国大将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 红色教学线路六:追寻湘西红色印记:胜利与转折之旅 长沙-芷江抗日胜利受降地-通道转兵-粟裕故居-长沙 芷江抗日胜利受降地 基本介绍:位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七里桥村,主要包括受降纪念坊、中国战区受降旧址(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旧址、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旧址、何应钦办公室旧址)、受降专题史料陈列展馆、兵器陈列馆、受降亭等纪念性构筑物和少量辅助建筑物 。1945 年 8 月 21 日至 23 日,中日双方在此举行中国战区对日军的受降典礼 。 特点: o历史意义重大:芷江受降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结束,是中国抗日战争结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侮首次取得全面胜利,拉开了中国战区受降的序幕 。 o建筑寓意深刻:受降纪念坊建于 1946 年,为华夏大地上唯一一处纪念抗战胜利的标志性建筑物,被誉为 “中国凯旋门”。坊体为三门四柱牌坊式建筑,呈 “血” 字造型,寓意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 3500 万各民族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警示后人要牢记历史 。 o陈列丰富详实:馆内主题展览 “胜利的见证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芷江受降史实陈列” 由多个部分组成,展出珍贵历史图片 675 幅,文献资料 127 件,历史文物 278 件以及原始视频、音频资料超过 35 小时,被誉为国内首家 “抗战胜利受降博览窗” 。 通道转兵纪念地 基本介绍:1934 年 12 月 12 日,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境内时,在通道县恭城书院召开 “通道会议”,按照会议精神,放弃了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方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史称 “通道转兵” 。 特点: o战略转折关键:通道转兵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转折,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把几十万追击的敌军通通抛在湖南的西南地区,使敌人在湘西消灭红军的企图破灭,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创造了关键性的前提条件 。 o文化底蕴深厚:会议地点恭城书院历史悠久,是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院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相结合,更增添了其文化价值 。 o纪念形式多样:为纪念通道转兵,当地有相关的历史展览、文艺作品等。如舞台剧《通道转兵》,以艺术化的方式再现了那段历史,生动展现红军战士们的经历和红军与侗族百姓之间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 ![]() 粟裕故居 基本介绍:坐落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毗邻 209 国道 。故居现存的房屋为东院正屋,占地约 416 平方米,建于清光绪年间,整个房屋建筑均为面阔三间的穿斗式梁架结构,房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富有湘西民族特色 。相距 0.5 公里处设有粟裕同志纪念馆,形成粟裕同志故居和纪念馆旅游区 。 特点: o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典型的湘西民族建筑风格,东院由前厅、正屋、横仓楼三栋二层木房组成,其中一字型天井与品字型客厅刚好构成 “一品” 之意,寓意深刻 。 o陈列系统全面:粟裕同志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系统展示、宣传粟裕大将生平业绩的专题性纪念馆。馆内共收藏藏品 2046 件,其中粟裕大将遗物 756 件,展出粟裕大将遗物 55 件、其他文史资料 700 余件,通过照片、资料、图表、字画、文献、视频、场景复原等形式,分六个部分生动再现了粟裕大将光辉战斗的一生 。 o教育意义广泛: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 AAAA 级景区等,是党员干部寻访初心、追忆革命先辈的红色教育基地,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起到重要作用 。 红色教学线路七:湘西红旅:十八洞新程与矮寨天路精神行 长沙-花垣十八洞村-矮寨大桥-长沙 花垣十八洞村 基本介绍: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属纯苗聚居区,是典型的贫困村。2013 年 11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首次提出 “精准扶贫” 重要理念 。此后,十八洞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华丽转身。如今,这里有精准扶贫广场、十八洞村梨子寨等景点,展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 特点: o精准扶贫典范:作为 “精准扶贫” 理念的首倡地,十八洞村的脱贫模式具有示范意义,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如猕猴桃种植、乡村旅游等,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为全国脱贫攻坚提供了宝贵经验。 o民族文化丰富:十八洞村是苗族聚居地,保存着丰富的苗族文化,如苗族歌舞、传统手工艺、特色美食等。在脱贫过程中,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既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又促进了经济发展。 o见证时代变迁:从贫困落后到脱贫致富,十八洞村的变化是中国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矮寨大桥 ![]() 基本介绍:矮寨大桥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境内,是包头 — 茂名高速公路(国家高速 G65)关键控制性工程。大桥于 2007 年 10 月 28 日动工兴建,2012 年 3 月 31 日正式通车运营 。大桥主跨 1176 米,跨越德夯大峡谷,是世界上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 特点: o建筑工程奇迹:矮寨大桥建设克服了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差、气候多变等诸多困难,采用了多项世界领先的技术和工艺,如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结构、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等,展现了中国桥梁建设的高超水平,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o奋斗精神象征:建设者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这种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矮寨大桥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不断拼搏进取。 o旅游与文化融合:矮寨大桥不仅是一项交通工程,还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游客可以通过观光通道近距离欣赏大桥的雄伟壮观,同时,周边的矮寨风情小镇、德夯大峡谷等景点与大桥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了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 红色旅游线路八:湘鄂川黔烽火路:革命征程的溯源与传承 长沙-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贺龙故居和纪念馆-长沙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基本介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任弼时、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边界创建,是最后一块南方红色根据地 。1934 年 11 月建成,全盛时期根据地和游击区范围覆盖湘、鄂、川、黔边 30 余个县,人口达二百万,控制面积达 2.5 万平方千米 。相关纪念场馆如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张家界市区中心解放路 41 号 。 特点: o战略意义关键:有力策应和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为红二、六军团提供了战略依托,使其发展成为红二方面军 。中央红军长征最初计划转移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虽因形势变化改变路线,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吸引了大量敌军,减轻了中央红军压力 。 o历史见证丰富:这里留存了众多革命遗址,如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旧址、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等,见证了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以及反 “围剿” 等重要历史事件 。 o教育意义深刻: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革命遗址,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 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 基本介绍:坐落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是全国唯一系统展示红二方面军丰功伟绩的纪念馆,占地 18 亩,场馆建筑面积 2169㎡ 。周边有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等多个景点 。 特点: o陈列内容丰富:展厅面积 1500㎡,展标为《奇迹 ——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历史陈列》,展览分为木黄会师、湘西攻势、壮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长征从桑植出发、甘孜会师、将台堡大会师六部分 。通过 280 多幅画照、140 多件珍贵文物(部分由红二方面军后代捐献)、7 尊雕塑、8 个场景,运用现代化声、光、电等技术,生动展现红二方面军长征历程 。 o建筑特色鲜明:巧妙运用土家木屋排栅之建筑语言,顶端好似一顶红军帽,富有特色,与长征主题相呼应 。 o红色教育功能强:自 2018 年 11 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以来,接待了大量游客,举办承办多次重大活动,如 2019 年度湖南红色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桑植民歌节,是开展红色教育、传承长征精神的重要场所 。 贺龙故居和纪念馆 ![]() 基本介绍:贺龙故居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是湘西常见的木架毛瓦平房,1896 年贺龙诞生于此并度过青少年时代 。故居坐北朝南,为四扇三间普通木房 。同院内建有贺龙生平事迹陈列室 。贺龙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系统展示贺龙同志生平业绩的纪念场所,是一栋集北方四合院与湘西吊脚楼风格为一体的仿古建筑,古朴典雅 。 特点: o建筑风格独特:故居是典型的湘西民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纪念馆融合北方四合院与湘西吊脚楼风格,展现出独特的建筑美感 。 o文物珍贵丰富:纪念馆内 “贺龙元帅生平业绩陈列” 共设九大部分,陈列历史照片近 600 张,馆藏文物近 2000 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 170 件 。如陈列有贺龙青年时期练武习拳时用过的两把清末大刀,一把重 40 千克,一把重 50 千克 。 o人物事迹感人:贺龙是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他一生奋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贺龙一家为革命牺牲了五位亲人,满门忠烈,其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 。馆内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场景还原,生动展现了贺龙为党和人民奋斗终生的光辉历程 。 行走在湖南红色教育基地的山水之间,湘江的浪涛仿佛仍在诉说百年前的壮志豪情,翠竹依然挺立着不屈的信仰。这8条线路,不仅是追寻革命火种的旅途,更是一堂堂生动的历史课——在毛泽东铜像前的肃立中读懂初心,在平江起义旧址的弹痕里触摸热血。今日的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回望来时路,不是为了停留于追忆,而是让红色基因注入新时代的脉搏。若你渴望与历史对话,不妨带上敬意与思考启程:湖南的红色山河,永远在等待后来者以脚步丈量,以心灵共鸣。因为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是民族精神的鲜活注脚,亦是砥砺前行的永恒灯塔。 |
—————— 相 关 文 章 —————— |